长铺子乡:聚焦“四化”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 李兴欢 更新时间:2024-12-5 阅读:3226次 |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网格化、精细化、集成化、多元化”为抓手,探索构建乡村治理新局面。
网格化管理,织就服务群众“连心网” 长铺子苗族侗族乡深入贯彻党的政策精神,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科学规划、精心布局,以户数、地域等要素为依据,将乡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都配备了专门的网格员,负责宣传政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管理和服务资源下沉至基层一线。通过与片组邻“三长制”相结合,不断完善深化网格运行机制,形成了“三长+网格员”工作模式。网格员成为乡村治理的“眼睛”和“耳朵”,他们通过日常巡查,能够及时发现并上报群众的需求和问题。而片长、组长、邻长则成为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不仅负责传达政府的政策和要求,还积极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该乡将网格打造成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确保群众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基层治理信息得以迅速收集、高效处理与反馈。2024年9月拓丘田村的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有两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迅速联系了县发改局专家对房屋进行评估,并根据有关程序联系建设单位对风险房屋进行了修缮,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精细化服务,提升治理品质“新高度” 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及村级事务进行清单化管理,编制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办理标准,通过细化职责分工,将各项治理任务落细落实,为村干部和群众提供了明确的办事指南和依据。同时,该乡创新运用了“积分超市”等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干群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佘家村将积分制、清单制与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深度融合,准备了流动红旗和洗衣粉、洗洁精、牙刷、卫生纸等10余种物质奖品,落实积分评定、积分汇总、物品管理和按月兑换等工作,通过“一约四会”等自治组织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网格员及“三长”进行统计,村委会进行奖励的方式,形成了党员、群众互学互比互促氛围,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也塑造了乡村文明新风尚。
集成化办公,打造服务群众“快车道” 长铺子苗族侗族乡积极探索集成化办公模式,通过办公场地、指挥平台、执行力量、治理功能的集成创新,构建了扁平化快速响应机制。结合片组邻“三长制”工作,社会事务中心将综治、便民服务、司法、行政执法等部门融为一体,不仅加强了党建、民政、乡村振兴、自然资源等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共用、重点协调、优势互补,还解决了群众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的难题,显著提高了群众办事效率,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2024年1月至11月累计服务群众400余人次。 多元化治理,激发群众参与“新活力” 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民情恳谈会、小院议事厅、睦邻客厅、板凳民主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围绕乡村发展、公共事务、文明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协商。乡党政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实话、察实情,共商乡村发展大计。通过这种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协商机制,不仅解决一批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更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2024年以来累计召开20余次院落会,共计500余人次参与深入讨论。同时,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该乡积极鼓励村片组邻“三长”、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广泛参与养老服务等事务,组织人员每月看望一次留守老人,话家常、帮家务,节日期间给他们送去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来源:长铺子乡 作者:李兴欢 编辑:贺华松 唐滇滇 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杨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