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桑保护区管理处:党建引领产业“兴” 乡村“蝶变”换新颜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唐钧 更新时间:2025-1-26 阅读:2950次 |
||
![]() 保护区风景
![]() 黄桑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纳入南山国家公园调整范围。近年来,该保护区管理处积极探索“党建+”模式,聚焦以党建带动组织、生态、产业以及文化发展,高质量助力铁杉林村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示范道路。保护区管理和质量评估连续多年获全省林业系统优秀称号,铁杉林村村委荣获“2024年度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集体”,乡村振兴和结对帮扶工作获上级高度好评。 党建引领,在“带”字上下功夫 在助力杉林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黄桑保护区管理处党委充分发挥好“火车头”模范带头作用。一是谋定规划强基础。该保护处党委深入基层调研,研究制定了适合铁杉林乡村振兴发展的详细规划,并选派3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开展工作,与村“两委”共同发力整建提质与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二是强化学习提能力。坚持以培促学、以训促能,帮助铁杉林村制定年度理论学习计划、能力提升计划,每年不定期组织开展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提升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人员以及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夯实党建基础。三是党群联动聚合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员志愿者服务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每月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带领群众开展卫生清扫活动,提升村容村貌;常态化开展党建工作,通过召开村民院落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让群众成为乡村建设中的“主角”,全面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形成了党员群众同心、携手共创乡村振兴大业的喜人局面。 生态优先,在“实”字上做文章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进。近年来,黄桑保护区管理处党委积极向上争资金争项目,先后在铁杉林村实施了珍稀植物长苞铁杉林生存环境综合整治、“五改五化”(改水、改厕、改院、改道、改习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等项目,硬化11千米组道、加固6千米道路、窄改宽道路0.5千米、修缮水渠0.2千米、打造村级枫树园林1处、安装130盏太阳能路灯、累计清除40千米道路边侧杂草、建成3个旅游停车坪、1座生态厕所、3千米植物科普路、建成1处宣誓广场、1座红军浮雕,累计投入300余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了“助推器”,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交通安全状况,进一步丰富了该村旅游内涵和体验。 农旅融合,在“产”字上促发展 黄桑保护区管理处充分利用铁杉林村生态、红色文化资源、深厚文化底蕴,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旅游与农业产业互促互融。指导村级合作社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产业35亩、黄桃种植产业15亩,年产值超40万。引导脱贫户养殖180头高山黄牛,带动农民收入提升,扎实巩固脱贫成果。依托该村红军路、红军桥等红色资源,培养2名红色文化解说员,年均吸引100余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来该村开展实践活动、接受红色教育。引导村民组建了2支文化表演队,并安排文艺工作者进行结对艺术表演培训,结合当地特色编创了情景剧《把美丽中国护在心里》《红军来到咱苗乡》等多部表演作品,演绎的节目获得游客的一致好评。强化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理念,引导发展17家民宿,其中2家年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通过农旅融合,年均接待游客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800万元,带动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000元。 通过3年多的乡村振兴发展,如今,铁杉林村实现美丽蝶变重生——村庄美了,村民富了,乡风好了。
来源: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委 作者:唐 钧 编辑: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