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驻村故事 | 铁杉林村生态优先促振兴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唐钧 更新时间:2025-7-11 阅读:52次 |
||
仲夏时节,走进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黄桑片区的铁杉林村,百年长苞铁杉筛落细碎阳光,在地上铺就跃动的光斑。特色民宿里,游人的欢声笑语与苗家米酒的醇香相融,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村中,一棵冠绝三湘高达54.075米的枫香树擎天而立,见证着山乡巨变。这个曾经发展滞后的山村,如今已蝶变,成为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标杆。 “道路宽了、文化活了、产业旺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40万元……”在驻村工作总结会上,村党总支书记戴新兵动情地细数着四年来的变化。2021年5月,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委接到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任务后,坚持选优派强的组织原则,精挑细选驻村工作队员,保护处党委书记与驻村工作队成员逐一开展谈心谈话,强调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党建引领,筑牢振兴之基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关键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引领作用。驻村期间,工作队协助铁杉林村党总支制定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年度理论学习计划,村党总支在后盾单位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委的指导下,与保护处机关党支部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机制,2022年铁杉林村党总支建设实现提质增效。 铁杉林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党建基础,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每月第一周,驻村第一书记组织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学习党的政策,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科学谋划振兴路径。 此外,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召开村民院落会,密切联系群众、听取意见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分类处置,确保小问题及时解决、大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形成党员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促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生态优先,建设美丽新村 工作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发展。 充分整合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四年累计筹措资金约400万元,完成一批基础设施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建成村级枫树园1处、旅游停车坪3个、生态厕所1座、植物科普路3公里……山村的夜晚,村民们悠闲地跳起了广场舞,村民杨大姐感慨:“以前跳舞,怕毒蛇,如今路灯亮堂堂,我们跳的安心又畅快!” 资助大学新生33名,帮助学子们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传递出村集体对知识的尊重与对人才的渴求,引导学子们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期许他们学有所成后,能够情系故土,将先进理念、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带回家乡,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与家乡建设中,用智慧和汗水反哺这片养育他们的热土。 协助旅游开发公司完成漂流项目新址搬迁、游客中心建设,有效提升村内生态旅游品质,实现游客“引得来、留得住、看得好”,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收16万元,为强农业、富农民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旅融合,推进产业发展 工作队立足本村生态优势、文化底蕴、红色资源,因地制宜推动生态旅游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调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方向,带领村民种起了有机猕猴桃、黄桃,安装诱蛾灯并使用水果套袋技术,提高了水果产量与品质。如今,果园年产值突破20万元。 培养红色文化解说员2名,依托村内红军路、红军桥等红色资源,年均接待30余家单位和团体开展红色教育。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指导村民组建文化表演队2支,安排文艺工作者开展艺术培训,编创《把美丽中国护在心里》《红军来到咱苗乡》等情景剧,演出获游客广泛好评。 强化“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理念,引导发展民宿17家,其中两家年营业额超100万元。通过农旅融合,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0.3万元。
作者:唐 钧 编辑: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终审:李永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