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筑牢地质灾害“防护网” 守护群众安全“生命线”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向海 宋三龙 更新时间:2025-7-22 阅读:1174次 |
||
绥宁县地处湘西南边陲,位于雪峰山脉与南岭交界地带。这里溪流纵横、植被丰茂,风光旖旎。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条件,也使其成为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高发区及湖南省暴雨中心之一。据统计,绥宁县年均降水量达1353毫米。过去20年间,平均每年发生2.5次较大规模的山洪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绥宁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防风险、保安全”为核心,严格落实“四早三果断”要求,压实压紧各方责任,着力构建科学、全面、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严密责任体系,凝聚强大防控合力 实行“县级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和党员包户”的“四包”责任制,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防联控格局,确保每一处风险区域监管到位,有效推动了风险防控从单点治理向全域动态管控转变。 在资金保障方面,县财政积极统筹应急、移民、水利等部门资源,筹集资金2000万元,为应急处突提供坚实支持。2025年,全县专项投入500万元,顺利完成92个地质灾害“微治理”项目,消除了一批隐患点。同时,后盾帮扶单位与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净溪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兼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刘中云介绍:“我们这里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一旦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便会收到预警短信。党员干部会立即赶赴隐患点,检查山体裂缝、移位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即刻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并第一时间向乡政府报告。”
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大力完善监测网络,整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公安、林业等部门监测设备,构建覆盖全县的多灾种监测预警体系。共配备监测、巡查员244名,在隐患点安装普适型监测设备105套,实现对隐患点动态变化的实时掌控。同时,为各乡镇应急办统一配发卫星电话、应急发电机,确保极端情况下电力供应与通信畅通。 在科技应用方面,积极引入高分卫星、无人机、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和灾后评估的科技水平,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向科学化、智能化发展。 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数据异常,平台会自动通知相应隐患点的监测员,监测员会迅速赶赴现场排查险情,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状况。” 强化应急保障能力,筑牢安全坚固屏障 为全面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突能力,绥宁县建立起常态化应急机制,从关键环节发力,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线。 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深入开展“清零行动”,对全县24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296处山洪灾害点实施定期排查与动态巡查。针对每处隐患点建立详细档案,实行清单化管理和销号式整改,确保隐患及时有效处置。 在转移避险演练方面,每年组织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实战演练,实现所有隐患村全覆盖。通过常态化演练,使干部群众熟练掌握安全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位置,增强了自我防护与自救互救能力。 在物资储备方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储备体系,动态储备冲锋舟6艘、沙袋3.5万条等防汛物资,为应对突发灾害提供充足保障。同时,以村(社区)为单位修订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统筹村(社区)基层力量,组建了17支乡(镇)级综合应急救援队和235支村(社区)级综合应急救援分队。这些队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确保一旦灾情发生,能够迅速响应,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净溪村十一组村民陈历忠感慨道:“以前下大雨就担惊受怕。现在好了,县里、乡里、村里组织了好几次演练,还发了避险明白卡,清楚地告诉我们怎么逃生、往哪里跑,心里踏实多了。”
来源:绥宁新闻 作者:向 海 宋三龙 编辑: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终审:李永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