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乡:以“林长制”推动“林长治” 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谢琛 更新时间:2025-8-7 阅读:481次 |
||
近年来,绥宁县水口乡将党建工作与林长制工作深度融合、同向发力,以“红色引擎”激活绿色发展动能。通过持续强化党组织在林业资源保护与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有力推动林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跨越,成功获评2024年度全省林长制工作先进单位,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组织扎根强引领,林长擎牢“顶梁柱” 乡党委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起“党委主导、支部主抓、党员主责”的工作体系。由乡党委书记、乡长担任总林长,党政班子成员担任副林长,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级林长,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创新设立“林地党员先锋岗”,推行党员包片责任制,将全乡林区划分为9个网格小组,由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护林员担任网格长,联合24名专职护林员开展日常巡护,2024年来累计完成林区巡查1.2万余人次,实现对林区全方位、无死角管护。同时,依托“三会一课”“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等载体,实施“理论+实战”双轨培训,开展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技能演练12场,打造出一支“政治硬、业务精、作风实”的护林队伍,筑牢森林资源保护的“铜墙铁壁”。 科技织网强管护,群山点亮“智慧眸” 为推动科技与林业管护深度融合,乡党委结合“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组织林业部门党员技术骨干成立专项攻坚小组,部署23台智能监控设备,实现森林火灾、病虫害监测全覆盖。创新推出“党员先锋岗+智能播报”模式,在林区关键节点设置语音警示系统,由党员护林员定期维护,全年累计触发播报1.2万余次,构建起“入林受教、人过留痕”的智能化宣传防线。各村以党员、片组邻“三长”为骨干组建护林先锋队,在入山口森林防火劝导点值守,引导群众不携带火种上山。同时,借助“铁塔哨兵”系统实时监测森林烟点、热源,推动森林防火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2024年实现林区零火灾。 先锋拓路强产业,竹海翻成“金浪图” 依托楠竹资源优势,乡党委牵头成立“竹产业党建联盟”,整合党员致富带头人、合作社、企业等多方力量,打造从楠竹下山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在党员干部带头攻坚下,水口乡现已成立3个楠竹初加工专业合作社、16家规范化家庭农场,带动9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坚持“生态优先、基础先行”,各村党组织发动党员带头支持林道修建、楠竹低改等项目。近三年,全乡新修林道60公里、维修养护30公里,解决了林区“运输难”问题;推动闲置林地流转800余亩,完成楠竹低改3000余亩,发展笋竹两用林1000余亩,林地综合效益提升40%,盘活了“沉睡”的绿色资源,为林业发展筑牢根基。 党群同心强治理,绿野铺开“长治赋” 水口乡把群众路线贯穿“林长制”全过程,凝聚护林合力,让“爱林护林”理念融入日常、成为常态。组织党员干部、村“两委”成员、护林员组成“红色宣传队”,通过“村村响”广播、入户宣讲等方式,全年开展林业保护宣传300余场次,发放防范森林火灾等宣传手册8000余份,让护林知识深入人心。创新群众参与机制,通过院落会、屋场会广泛收集意见,将楠竹砍伐标准、竹笋禁挖期等纳入村规民约,既强化群众“主人翁”意识,又以制度固化共识。同步建立“党员联户”机制,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农户,监督指导科学管理、砍伐,2024年全乡留笋数达标率提升至95%,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如今,“护绿爱林”已成为水口乡群众的自觉行动。
来源:红星网 作者:谢琛 编辑: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终审:李永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