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png)

武阳镇:良种沃土生金 山水田园生趣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贺雪佳 更新时间:2025-11-4 阅读:368次 |
||
近年来,武阳镇党委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将生态优势深度转化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劲动能,成功构建起以水稻制种为根基、魔芋种植为特色、农文旅融合为亮点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武阳大地上徐徐展开。
制种产业“三化赋能”,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武阳镇党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通过整合土地、技术、资金等关键要素,全力推动制种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阔步迈进。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联动等方式,集中连片建成优质制种基地1.4万亩。在产业链条构建上,创新构建闭环体系,配套建成26个水稻烘干厂,实现从采收至烘干的无缝衔接,有效破解了传统晾晒易致种子霉变的行业难题,确保了种子发芽率与优良品质。同时,培养了36名专业技术骨干,全面推广无人机喷药、机械化收割等现代农业技术,作业效率提升50%以上,生产成本显著降低。据悉,预计2025年全镇杂交水稻制种量将达322万公斤,产值预估达5100万元。所产优质种子不仅满足湖南省内多地需求,更远销湖北、江西等省外市场,赢得了市场广泛赞誉,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坚实的“武阳力量”。
魔芋产业“点绿成金”,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制种产业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武阳镇党委、政府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导推广林下魔芋种植,并严格执行防病害、防虫害、防杂草、控密度、控肥控药的“三防两控”标准,为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村党组织主动靠前,精准服务,定期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户掌握种芋挑选、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关键技术。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技术培训班3期,覆盖农户1300余人次,关键技术入户率达100%。党员先锋模范带头,由13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和乡贤牵头组建产销联盟,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切实保障了农户的种植收益。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乡贤助力的“组合拳”,有效搭建起农户与下游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之间的稳定合作“金桥”,成功破解了“种得好却卖难、价不高”的产销难题。据统计,2025年已带动全镇68人参与魔芋种植,面积突破42亩,预估产量约45吨,综合产值有望突破20万元,成功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协同推进的特色发展之路。
农旅融合“三链同振”,绘就田园生趣“新图景” 武阳镇以青坡司农场为典范,匠心打造“生态链、文化链、产业链”三链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样板,构建起了立体多元、协同共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生态为基,循环增效促增收。在生态链层面,以500亩智慧农田为枢纽,依托智能监测系统这一“智慧大脑”精准调控作物生长。同时,推广鸡、鸭、鹅等禽畜生态散养,形成“生态种植-田间养殖-有机还田”的浑然天成绿色循环模式。此举成功联动百余农户发展1.6万亩优质稻种植,亩均增加收入300元,农业提质与农民增收相得益彰,成效显著。文化为魂,非遗农事添雅趣。在文化链层面,深度植入非遗技艺与特色文旅体验。精心设置了剪纸、苗家插绣、万花茶等工艺展示与教学区,创新推出“二十四节气”“四季农事节”等系列主题农耕文化活动。将春播、秋收、打糍粑、酿米酒等传统农事,巧妙打造为沉浸式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带动周边2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让游客在深度体验中感受农耕乐趣,传承文化根脉。产业为翼,创新业态增活力。在产业链层面,创新推出“亲子共享公益农场”项目,免费向210组家庭开放种植体验。所产蔬菜既可自家食用,也可对外销售,还能捐赠助人,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与邻里间的情感温馨联结。 展望未来,武阳镇正积极谋划与优质文旅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擘画森林康养、数字农业、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发展蓝图,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从“低效粗放”向“高值智慧”的华丽转身,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来源:红星网 作者:贺雪佳 编辑: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终审:李永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