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探访早期共产党员傅杰的传奇人生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向海 宋三龙 周玉玲 邓钊 林道珍 更新时间:2025-8-27 阅读:226次 |
||
在绥宁县,流传着一位早期共产党员的传奇故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傅杰烈士的故乡,探寻这位革命先驱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125年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傅杰就诞生在李熙桥镇傅家大院。傅杰12岁进入绥宁县立高等小学,1920年考入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在校期间与滕代远共同领导爱国学生运动,是学校第一批共青团员。1925年,他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与林彪是同窗,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信仰在求学路上愈发坚定。 在绥宁县史志室,研究傅杰事迹多年的副主任罗向阳为我们翻开珍藏多年的历史资料。据罗向阳介绍:“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傅杰投身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长,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战场上奋勇冲锋。1927年春,他参加毛泽东等主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被聘为军事教官,兼任学生大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当时,农讲所以培养农村革命骨干为核心,傅杰凭借黄埔军校的军事素养,既系统讲授战术理论、军事训练等课程,又注重实战技能培养,让学员们在操场上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同年5月,湖北麻城爆发大规模地主武装暴乱,数千匪徒围攻县城,烧杀抢掠,当地农民协会和群众陷入危难。危急时刻,傅杰带领300名农讲所学员组成驰援部队,星夜兼程奔赴麻城。抵达前线后,他沉着部署,一边组织学员配合当地农民自卫军构筑防御工事,一边利用地形优势展开突袭,以灵活的战术击溃了地主武装的多次进攻。经过数日激战,最终成功平定反革命暴乱,解救了被困群众,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这场战斗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首次投入实战,不仅粉碎了反动地主武装的反扑,更让学员们在真枪实弹中锤炼了意志、积累了作战经验。许多学员在此后成为各地农民武装的骨干,为党领导的早期武装斗争输送了宝贵人才,而傅杰也以临危不乱的指挥才能,展现了共产党员在武装斗争中的担当与智慧。 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后,他于5月13日受命为叶挺独立第一师第一旅二团三营七连连长,率军奋勇当先,在纸坊与叛军激战,迅速击溃敌军,取得了平定叛乱的决定性胜利。 罗向阳继续讲述道:“1927年8月,傅杰率部参加南昌八一起义,当时担任教导团第一总队第二大队队长,在战斗中创造了一个营歼灭敌人一个团的辉煌战绩,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写下了重要一笔。” 1935年,根据上级指示,他负责绥宁的兵运工作,立即打入绥宁县铲共义勇队任督练。为增强力量,说服活动在黄洋坪一带的绿林好汉李大奇下山当上县铲共义勇枪兵队第五队队长。1938年,傅杰按上级指示回到白玉,当上扶兴等5乡联乡大队长,在绥宁广袤山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用通俗的语言向乡亲们讲解民族危亡的紧迫性,动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抗日的火种在山区迅速燎原。 在绥宁县李熙桥镇白玉村,我们发现了1931年傅杰为《傅氏族谱》撰写的序言。字里行间,洋溢着抗日救国的赤子之心。 傅氏家族长辈傅昭友回忆道:“当年续修族谱时,族里请傅杰宗亲为家族作序,大家都以为他会写些光宗耀祖的老话,没想到他通篇讲的是家国大义。他说‘家族相亲是因同出一祖,而全人类本是同源,更该团结抗敌’,这话在祠堂里一念,满屋子人都红了眼眶。后来他在小学教书时,常给娃娃们讲东北被占的事,说‘国家要是没了,家也就散了’,好多乡亲听了都主动要求参加抗日宣传队。” 李熙桥镇白玉村党总支书记傅祥恒补充道:“这篇序言巧妙地将家族团结引申到民族团结,呼吁‘以家族精神扩充为国家精神’,既是对家族的期许,更是对整个民族的号召,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思想。” 1939年,为筹建抗日武装,傅杰在收编土匪武装、组建抗日力量时,在罗家铺拱桥边不幸遇害,年仅39岁。在白玉村坪头,绥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李熙桥镇人民政府修建了傅杰烈士墓保护设施。 李熙桥镇白玉村村民傅昭阶沉痛地回忆:“傅杰当时住在这里的时候,还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后面被国民党发现他是抗日组织,知道他是地下共产党员后,把他的房子烧了,还派人杀害他,就在这里被暗害了。” 在傅杰烈士墓前,我们遇到了前来祭扫的少先队员。虽然时光已过去80多年,但英雄的事迹仍在激励着后人。 李熙桥镇白玉学校学生王荟媗坚定地表示:“傅杰爷爷的故事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像他一样为国家作贡献。” 如今,傅杰故居已成为当地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上万名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李熙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要传承傅杰烈士的革命精神,把他在求学时的奋进、战斗中的勇敢、宣传时的赤诚,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从大山里的苦孩子到革命先驱,傅杰在求学路上坚定信仰,在战火中勇毅冲锋,在宣传中凝聚力量,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革命要有准备流血牺牲的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奋勇前进。
来源:绥宁新闻 作者:向海 宋三龙 周玉玲 邓钊 林道珍 编辑: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终审:李永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