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层声音 > 时政要闻

今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关注哪些重点?这场发布会全面解读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红星云 更新时间:2025-3-14 阅读:1648次 

图片

3月8日,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万亩优质稻示范基地,拖拉机正在种满油菜绿肥的田野翻耕,为早稻生产做准备。

  3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省委农办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毛朝晖发布新闻并答记者问。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兼)王建球,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兼)、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杨文辉,省发改委副主任石超刚,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欧阳志军回答记者提问。

  过去一年,湖南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五千工程”,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和美湘村”建设扩面提质,乡村全面振兴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至关重要。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实施“五千工程”为总抓手,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农民种粮更省心 “洞庭粮仓”更丰实
春天的湖湘大地,生机勃发,正是春耕好时节。
  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去年,湖南粮食总产量达615.6亿斤,创近9年新高,获得农业农村部表彰。
  “我们将始终把粮食安全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王建球说,今年,湖南将继续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开展省级领导联系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通过实施农业设施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粮食产能提升“双十工程”(即藏粮于地“十确保”、藏粮于技“十突破”),打造更高水平的“洞庭粮仓”。
  稳面积。今年,我省将集中育秧作为稳定粮食面积、规避“倒春寒”“寒露风”危害等的重要抓手,计划在春耕生产前建成集中育秧设施1800万平方米,早稻集中育秧服务大田面积1350万亩以上,全力稳住双季稻面积,确保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7140万亩以上。同时,创新开展柑橘标准园套种大豆100万亩,大力发展林下套种花生等模式,有效扩大油料面积。
  提单产。把合理密植作为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首要技术,力争主要粮油作物增密种植覆盖率达60%以上。通过推广应用统一良种、机插机抛、统防统治、一喷多促、种植绿肥等高产高效技术,推动稻谷平均亩产提高2至3公斤,大豆、油菜平均亩产提高1至3公斤。
  培优品。今年,全省专用型早稻面积力争达800万亩、高档优质晚稻力争1750万亩,推广镉低积累水稻300万亩,不断提升湖南大米品质。
  “落实省委一号文件部署,今年我省将加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优先将大中型灌区范围内的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民种粮更省心省力。”王建球说。
发展富民产业 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204元,比上年增加1283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了‘四个高于’的目标。”毛朝晖说,将重点从稳定农民务工收入、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拓展转移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四个方面发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今年,我省将继续稳住外出务工基本盘,加大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0万人,稳定全省脱贫劳动力就业232.5万人以上。通过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以工代赈等方式,增加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农民增收,发展富民产业是关键。“我省将以特色为基础,加工为支撑,品牌为牵引,坚持市场化方向,努力把产业这把‘火’烧得更旺些。”王建球说,通过特色化引领、链式化发展,做强农产品品牌。

  今年,我省将持续优化种养结构,科学制定茶叶、中药材、南竹、畜禽、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打好“特色牌”,做强“土字号”文章。围绕实施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倍增计划,探索建立“一县一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机制,形成“百链千亿”发展态势,让“湘字号”农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深化农村改革 建设“和美湘村”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此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委一号文件聚焦这一主题,围绕“地、钱、人”三个关键要素抓好农村改革,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做活‘地’的文章、做优‘钱’的保障、做强‘人’的支撑。”杨文辉说。做活“地”的文章,今年我省将重点盘活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做优“钱”的保障,通过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持续开展农技、林业、水利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做好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农村人才培训工作,大力培育返乡创业主体,积极搭建返乡创业平台,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是中国人的根,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湘村”,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今年省委一号文件从规划、建设、治理等方面作出了总体部署。

  “我们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做起,一手抓‘硬件’提升,一手抓‘软件’优化,着力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和美湘村’。”杨文辉说。今年,我省将提质改造3000公里农村公路,打造乡村的“振兴路”、农民的“致富路”;加强农村自来水标准化建设和专业化管护,推动农民群众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


湖南精准发力严守耕地红线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湖南,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但湖南却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5%的粮食和12.2%的稻谷。作为全国主产粮区,湖南如何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在3月13日召开的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欧阳志军表示,今年湖南将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5个方面精准发力,严守耕地红线。
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为抓手,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责任体系,切实守住5372.66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4804.1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
建立健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体系。加快出台我省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一体推进补充耕地全过程管理等配套制度,完善运行湖南耕地保护一张图、耕地占补平衡监管系统,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要求。
加快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以重点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为依托,建立规划管控、信息共享、项目统筹谋划、“以水定地”落实、资金多方筹措、耕地保护目标跨区域有偿调剂等6大机制。加强与省财政、交通、水利、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发力,统筹推进耕地奖补激励机制、汛旱并防改革落实落地。
持续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督察执法。加强自然资源、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协调联动,常态化开展违法用地“双零”目标行动,加大重大案件查处力度。

加强文化引领推动耕地保护。开展湖湘农耕文化专题研究,举办首届湖湘农耕文化交流活动,结合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宣传推介一批湖湘农耕文化和耕地保护典型案例。


实施五大工程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3月1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省委一号文件解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兼)、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透露,今年,我省将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施五大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这五大工程分别为:核心品种技术推广工程、重大成果培育工程、重大平台建设工程、地方产业培育工程、重大改革工程。
今年,我省将镉低积累水稻全省核心示范推广作为核心品种技术推广工程,力争推广镉低积累水稻种植300万亩,并结合再生稻专用收获机应用加快示范推广再生稻工作,为全省单产提升和粮油轮作及养殖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强化农田病虫杂草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农机及农业AI等领域研究,加快培育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
通过搭建农业大数据库、生物基因检测、高通量表型鉴定等平台,发挥大平台、大装置在资源汇聚、人才集聚、核心攻关等方面的引领性作用。推进院地合作、院企合作,搭建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心)、示范合作基地,提升科技救灾减灾补损和应急科技服务能力。加大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去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出亩产达400公斤的耐盐碱杂交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镉低积累水稻实现早中晚稻品种全覆盖,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和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