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矿镇源头村:打通青山命脉 激活楠竹经济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袁学龙 杨延文 更新时间:2025-6-6 阅读:1471次 |
||
近年来,绥宁县黄土矿镇源头村打出“建路-育林-销售”组合拳,推动楠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村集体经济。据该村党总支书记刘郁炎介绍,2024年源头村累计砍伐楠竹1400余吨,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30万元,带动在家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源头村背靠庙湾林场,坐拥约200公顷楠竹资源,却曾长期陷入“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局。“以前竹林道不通,砍下来的竹子全靠肩挑背扛,运不出山就只能烂在林子里。”据党总支书记回忆,桐溪片区近40公顷集体楠竹山因修建竹林道成本高、群众意愿低,楠竹资源浪费严重,村民守着青山却赚不到钱,只能靠零散农业、外出务工勉强糊口。 为了实现让青山翠竹成为金山银山实景图,该村三招破局,用政策的东风激活“沉睡资源”,走出一条楠竹产业发展新路径。一是巧解权属困局。在走访中,村“两委”干部发现桐溪片区20公顷集体楠竹林承包到期,且承包户嫌修路成本高而不愿开发。为此,村“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队逐户走访,采取“集体规划、村民分红”的模式,用时2个月完成林地回收,并第一时间办理林权证,扫清了权属障碍。二是打通运输动脉。投入产业补贴资金40万元,新建5公里竹林道直通竹林深处,不仅让楠竹运输成本降低40%,还带动20公顷楠竹实现丰产培育、16公顷低产林改造升级。三是攥紧销售主动权。该村建立起“双过磅、双确认”机制,村干部跟车运送楠竹,在村内过磅登记后再到加工厂复磅结算,并紧盯市场价格,哪里价高卖哪里。同时,县纪委驻村工作队全程监督,确保每一笔收入公开透明。 通过盘活资源、精细管理、统一管护等全链条作业,每棵楠竹增值20%,不仅推动了楠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此外,该村将部分收益用于完善基础设施,文化广场、路灯亮化工程陆续落地,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和赞许。楠竹产业的发展也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村民刘天标家中4.5亩竹林纳入集体管理后,年增收1500元。为此,他开心地说:“以前竹子烂在山里没人要,现在变成了‘金疙瘩’。像我们家,一靠林地流转租金、砍竹务工收入,二加上村集体分红,一年下来比以前多挣了好几千块,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新家具,全靠这楠竹撑起来了!” 如今,该村蜿蜒的竹林道上,满载楠竹的货车穿梭不息,昔日困守深山的“绿竹子”,正化作村民口袋里的“红票子”,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生动画卷。
来源:黄土矿镇 作者:袁学龙 杨延文 编辑: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终审:李永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