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绥宁视角

百名书记话振兴绥宁篇丨以人才振兴“活水”浇灌乡村振兴“沃土”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红星云 更新时间:2025-8-8 阅读:486次 



编者按: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兴,县域强。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中,县乡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和“领头雁”,肩负着把方向、谋发展、抓落实的重任。他们的思考深度、实践力度,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的速度与温度。红星云推出《百名书记话振兴》专栏,聚焦全省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邀请他们结合本地实际,畅谈振兴思路、分享实践路径、展望发展蓝图,一起感受三湘大地乡村日新月异的蓬勃脉动。


01
县(市、区)委书记谈


绥宁县委书记 佘芝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近年来,绥宁县始终将人才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以系统思维盘活人才资源,让人才“活水”持续滋养乡村“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

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高站位谋篇布局,构建乡村人才发展新格局。坚持“一盘棋”谋划,推动人才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强化规划引领。编制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规划,扎实推进乡村人才“百千万”工程,即引进培育100名领军人才、1000名专业人才、10000名实用人才。目前,引进培育领军人才26名、专业人才1153名、实用人才18271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梯次化人才支撑。突出产业导向。围绕竹木加工、生态旅游、杂交水稻制种、乡村民宿等特色产业,绘制“产业人才图谱”,制定差异化引才目录,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合作等方式,靶向引进“一主一特”产业领域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人才。近三年来,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907人,其中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9人,有效填补了产业技术短板。优化政策供给。升级“绿洲人才行动计划”,围绕乡村人才的培育、引进、激励和服务等方面,设立8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推出优先落户、人事档案管理、县领导联系服务人才等七项配套政策,持续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高质量引育并举,打造乡村人才发展强引擎。聚焦破解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难题,推动外来人才“引得进”、本土人才“育得出”、各类人才“用得好”。实施“雁归工程”聚贤才。针对返乡创业人员,围绕“愿回来、稳得住、发展好”精准施策,推出“一树三给”(树榜样、给平台、给荣誉、给政策)措施,吸引在外企业家、退伍军人、大学生、技术工人返乡创业。近三年,累计引导26名返乡人员创办企业28家,带动就业1200余人,形成“返乡一人、带动一片”的倍增效应。开展“绥匠计划”育专才。实施“绿洲能手”“绿洲工匠”培育工程,常态化开展多元化、菜单式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培育竹木加工、特色种养等实用人才,以及苗族插绣、剪纸、雕花蜜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三年来,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4695人,优秀乡土人才104人。深化“双培双带”用人才。推动有头脑、有担当、有经济基础的党员、村干部向致富带头人转化,支持他们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让他们既能在“家门口”养家带富,又能服务群众,让党员更有号召力、村干部职业更有吸引力。目前,全县有231名党员和村干部成为村级致富带头人,带动成立专业合作社46家,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2万亩,实现“培养一人、带动一村”的示范效应。

高标准搭建平台,培塑乡村人才发展好生态。坚持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建好创新创业平台。建成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提供免费办公场地、运营指导、品牌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建强技能提升平台。依托职业中专、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载体平台,开办乡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班,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10余人次;组建乡村振兴科技专家服务团队,下派科技特派员167人,解决产业技术难题90余个。建优人才服务平台。构建“县级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乡镇创业就业服务站+村级创业就业服务窗口”三级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建立“人才恳谈日”制度,县乡领导每月面对面解决人才诉求,累计办理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事项436件,让人才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02
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谈


绥宁县黄土矿镇党委书记  夏辉:


近年来,黄土矿镇以系统思维构建人才引育用留体系,通过激活本土人才、招引在外贤才、培育专业匠才,推动人才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图片
绥宁县黄土矿镇就业帮扶车间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聚焦激活乡土人才队伍,通过精准识别“入库”、分类赋能“强基”、搭台压担“用活”、多元激励“暖心”,形成“储备、培育、使用”闭环机制。打破“唯学历论”桎梏,重点关注“田秀才”“新农人”等实用型骨干,建立动态人才库;按生产经营、技能服务、治理服务等类别,量身定制培训与实践平台,提升核心能力;支持骨干领办项目、参与治理、传承技艺,在产业链和乡村建设中挑大梁。同时,强化荣誉表彰、政策倾斜、畅通发展通道,以机制创新充分激发骨干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建强乡土人才梯队。以夯实基层人才底盘为目标,构建分类明晰的乡土人才库,按类别实施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和个性化规划。靶向培养成果丰硕:储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4名、其他后备力量43名,培育致富带头人32名,28名“土专家”“田秀才”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紧扣产业需求,开展泥水工、楠竹培育加工、电商直播等10个工种的技能培训96期,打造懂技术、能干事的乡村工匠队伍,目前已有300余名群众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增收。

激活能人资源势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巧借春节、清明节等节点每年召开座谈会,提供“点对点”服务,推动人才资源与本土需求精准对接。鸿登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法人向长文已返乡创办帮扶车间10家,稳定带动32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

绥宁县东山侗族乡党委书记  喻建军:


东山侗族乡以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一支技艺精湛、帮带有力、致富有方的人才队伍,将东山红提打造成富民强乡的主导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图片

绥宁县东山侗族乡红提种植基地

育强“头雁方阵”,深度激活产业核心动能。产业发展,“头雁”是关键。近年来,东山侗族乡从党员、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重点培育15名致富带头人,通过“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00余户农户加入种植联盟,从品种改良到市场对接全程帮带。同时,建立“乡土人才库”,聘请省农科院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每年选派10名骨干赴外学习,让人才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为红提产业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建强“人才矩阵”,全面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围绕“一村一品”思路,从2018年起逐步扩大红提种植规模,如今全乡已达5600余亩,涵盖早、中、晚熟6个品种,形成“错峰上市、四季有果”的格局。这一成果得益于人才支撑下的“四统一”模式,即“统一育苗、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开展技术培训60余场,培育出300余名“土专家”,推动红提优质果率提升至92%,年产值突破1.6亿元,带动全乡80%农户户均年增收4.8万元。

聚强“智力磁场”,精准延伸产业价值链条。产业要长远,物流是保障。针对红提保鲜期短、运输难的问题,东山侗族乡以人才为纽带,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鼓励返乡青年、合作社牵头发展冷链物流。目前,全乡建成总容量达1.2万吨的冷库68家,配套冷链运输车32辆,形成“田间冷库—县域集散—全国配送”闭环体系。这不仅解决了“卖难”问题,还让红提远销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溢价空间提升30%以上,实现“枝头鲜”变“袋中甜”、“地头价”变“市场价”。


03
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谈


绥宁县瓦屋塘镇三星桥村党总支书记 袁治安


图片

绥宁县瓦屋塘镇三星桥村村民正在采摘黄花菜

三星桥村积极探索人才引领强村富民模式,迈出坚实步伐。搭建创业台”。针对袁光忠投资黄花菜项目,创新服务模式,首创“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运营、保底收购、保险护航”的“三统两保”服务模式。打造“企业家拓市场+合作社强技术+农户专生产”的产业共同体,构建联动体系。配套建设加工厂和冷链物流中心,带动村民种植204亩、村集体发展56亩,吸引4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村就业,实现亩产效益8000元,黄花菜产业绽放金色希望拓宽“育才路”化技能培训赋能,先后组织70余名村民参加县镇两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商营销等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先锋刘飞燕学以致用,带领30余户村民建成280亩生态茶园。村民积极转化学习成果,运用“短视频+直播”模式,将茶山风光、制茶技艺、茶文化“云端”呈现,有效拓展销路,带动年销茶叶突破5000斤,实现户均增收5万元,昔日“绿叶子”蝶变为富民“金叶子”。

绥宁县鹅公岭侗族苗族乡上白村党支部书记 刘唐刚:


图片

绥宁县鹅公岭侗族苗族乡上白村山茶油

上白村创新“识选育用”全链条机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兴村”发展之路。聚焦发展所需,精准识别油茶种植、矛盾调解等领域能人,分类构建覆盖6大领域35人的“乡村振兴人才库”。赋能文化传承,扶持老年协会、山歌协会等5个村级组织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文化顾问”,盘活本土文化人才资源。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评估调整,去年优化入库人才8名,确保人才库活力与实效。安排村级后备力量参与医保收缴、纠纷调解等一线急难险重任务,在实干中提升能力。建立“1+N”帮带机制,每名后备力量联系5-10户群众,既送技术上门指导生产,又拓宽销路助农增收,切实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乡土人才引领下,油茶种植从零散经营发展为400亩连片基地,年均收入达24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共赢。

绥宁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大团村书记 黄进文:


图片

绥宁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大团村红色课堂

大团村着力构建人才“愿意回、留得住、能出彩”的良好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百亩油菜花田的景观价值与经济价值为基础,以特色中药材优势为支撑,精准构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大力发展菜籽油、黄精茶、蜂蜜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近年来,村里新建民宿7家、中型榨油坊1个、中药材加工厂3个,为返乡青年和本土能人搭建起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坚实平台。深入挖掘本地红色基因与苗侗传统文化资源,依托革命旧址、传统古村落打造“薪火相传”红色课堂,培育出6名村级红色讲解员、2名非遗传承人每年吸引超1万人次参与研学旅行,还引来600余名艺术院校师生开展创作,带动文旅收入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