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党建网 - 先锋潮 - 先锋潮

绥宁党史故事丨匡非非——立志变革旧社会

  阅读:1136次  2025-9-25

编者按: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一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绥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党史故事》专栏,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本期推荐:匡非非——立志变革旧社会


 在绥宁革命史上,有一位被敌人用梭镖活活刺死的烈士。他,就是绥宁第一位共产党员匡非非。

匡非非,原名匡文明,1892年出生,今红岩上匡村人。

他于1914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加入毛泽东组织的学友会,参与反对袁世凯卖国活动,毕业后先后在绥宁、武冈任教。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绥宁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入党时,为表示变革旧社会决心,改名非非。

图片

匡非非


1925年下半年,匡非非赴长沙,任省农协筹备处委员。马日事变后,潜往上海、武汉等地。后假扮卖字先生,以“山鸽”为代号,在华容、常德、沅陵、辰溪、郴州等地继续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928年1月初,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回绥宁县筹建革命武装,来到刘宝德部,与刘一起发展革命武装,收编武冈县(今洞口县)𦰡溪农军段柏林部和黔阳县(今洪江市)李南庭部,游击队伍得到壮大。

1928年2月1日,时值春节期间。绥宁县县长王幼成兵分三路,突然进攻驻扎在黄土坑(今黄土矿镇)的刘宝德、匡非非部“三县游击队”。刘宝德等人准备不足,只能仓促应战。

当时,刘宝德的部队一部分由段柏林带领,驻扎在黄土坑街上,另外两支部队驻扎在彭家和半岭。段柏林的部队大部分是外地人,对当地的地形一点也不熟悉。黄土坑唐家的唐轩荣则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趁天未亮就迅速切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刘宝德的队伍很快一分为三,首尾不能相顾,只能各自为战,结果好拳难敌四手,最后刘宝德彻底失败了。在敌方莫廷三(刘宝德的朋友)的暗中帮助下,刘宝德有幸得以逃脱。但黄土坑一战,他们一共阵亡了几十人,溃散百余人,被俘二十多人。被俘的,后来都被王幼成杀害在黄土坑的惜字塔旁。事后有人在黄土坑清点烈士人数时,共发现尸体96具。

战斗打响后,匡非非带领部队英勇还击,怎奈敌人人数太多,他们寡不敌众,被包围在一个小村子里。开始,他们利用房屋、街巷与敌人周旋、顽强抵抗,期待天黑后能冲出包围圈。但包围圈越来越小,后来他们只好分散开来,各自逃跑、躲藏。匡非非一个人逃到小安,在一户村民家里被捕。

农历正月十二日,匡非非被关押了两天后,他被刚组建的县挨户团副主任兼第二常备大队大队长唐轩荣带到惜字塔旁,绑在一棵大杉树上。唐轩荣叫来一个24人的梭镖队,站成一排,轮换用梭镖浅刺匡非非。

24个人排着队,一个上去,刺匡非非一梭镖,走开,另一个上去,也刺他一梭镖……

匡非非身上的洞越来越多,血流如注,把脚下的土地都染红了。他开始还高呼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土豪劣绅!”大声叫骂唐轩荣是反动分子,骂他们是刽子手,不得好死。但慢慢地,他的脖子软了,头歪下来,说不出话了,只有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细微声音……

事后,人们去给匡非非收尸时,发现他身上有大小窟窿几十个!一个好端端的人,36岁,正当壮年的汉子,被人一梭镖一梭镖地慢慢刺死,一共刺了几十梭镖,这是多么残酷,又是多么的残忍啊!共产党员匡非非具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多么坚定的信念!

俗话说,人生最痛莫过于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匡非非的牺牲,加上他作为地下交通员的弟弟的牺牲,对其母亲的打击是致命的!她老人家从此一蹶不振,万念俱灭,只身躲进庵堂,天天吃斋诵经,在清风甘露、晨钟暮鼓中郁郁而终……


来源:绥宁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终审:李永吉
 (作者:绥宁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