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侗族乡:千年侗韵 红提飘香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龙宪智 李永龙 龙斌 更新时间:2025-9-9 阅读:237次 |
||
东山侗族乡党委近年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温润气候,将红提种植培育成带动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更以千年侗族文化为底蕴,精心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人、乡风淳朴”的美丽乡村振兴画卷。 产业强基:从“甜蜜果”到“致富链”的产业跃升 东山乡依托“土壤富硒、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的独特自然优势,科学规划发展红提产业。通过构建“党委统筹、合作社运作、农户参与”的体系,创新推行“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乡已组建63家红提专业合作社,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5600亩。大力推广避雨栽培、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红提品质与产量。目前,全乡红提年产量达750万公斤,年产值达1.6亿元,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在产业链延伸上,投资1.5亿元建设高标准红提基地,配套67个仓储保鲜物流中心和6座300吨级冷库,构筑起“种植-分拣-冷藏-运输”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与鑫荣懋、楚湘正诚等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引入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模式,成功将东山红提推向粤港澳市场,品牌溢价率提升30%。人大代表牵头成立的“红提产业服务站”,累计培训农户2300余人次,引进“阳光玫瑰”等改良品种,有力推动红提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 文化铸魂:千年侗韵的现代表达与乡风培育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东山乡党委始终以文化为脉,将深厚的文化基因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实践。作为“四月八姑娘节”的发源地之一,这片土地上至今完好留存着飞山庙、东山大庙等千年古迹的历史印记,也延续着哭嫁歌、铜钱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脉络。为此,该乡以民俗活动为纽带,精心策划田园采摘、民族文化旅游推介会等特色项目,巧妙将红提采摘的田园乐趣与侗戏展演的婉转唱腔、长凳宴的热闹欢腾等民俗风情深度融合。这种“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不仅年吸引游客超4万人次,更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生动探索中,绘就了一幅文化赋能乡村治理、产业反哺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图景。 在推动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东山乡党委将文化治理深度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以“小切口”做实“大文章”。全乡12个行政村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通过“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刚性倡导,将礼金标准控制在300元以内,丧葬费用较以往降低60%,既切实减轻了群众“人情负担”,更以简办新风涵养了文明乡风。同时,激活道德评议会“评议+引领”作用,定期开展“身边好人”“优秀家风”等评选,着力选树群众看得见、学得到的先进典型——从孝老爱亲的“贴心人”到乐于助人的“热心肠”,从庭院整洁的“示范户”到邻里和睦的“调解星”,一批可亲可敬的模范人物从群众中走来,带动全乡形成“人人争当文明使者、户户竞树文明家风”的生动局面。此外,常态化组织“戏曲进乡村”“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年均举办12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更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了民心、绘就了和谐邻里图景。 融合共富:文产互促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正催生出“生态产业化、文化生活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在东山村,46亩村集体红提产业园与百孝园文化广场比邻而建、相映成趣,游客漫步其间,既能亲手采摘颗颗饱满的清甜红提,体验田间劳作的田园乐趣,又能驻足百孝园文化广场,在侗族鼓楼、孝德故事墙间,细细品味侗家孝德文化的醇厚底蕴。而牛背岭村则另辟蹊径,创新在红提基地架设光伏发电板,打造“光伏+农业”立体种植模式,不仅让土地实现“上可发电、下可种植”的高效利用,更带来亩均年增收3000元、年减少碳排放120吨的亮眼成果,铺就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新路。 这条路,既是产业与文化交织的融合之路,更是带领乡亲们奔赴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0.58万元跃升至2025年的1.65万元,增长近两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的行政村已有8个,昔日的“空壳村”“薄弱村”蝶变为如今的“富裕村”“后劲村”。其中,东山村更是佼佼者,先后摘得“全国文明村”“国家传统村落”等荣誉称号,如今已成为湖南省乡村振兴的生动示范样板,让“融合促振兴”的故事愈发鲜活。 立足新起点,东山乡正以红提强基、文化铸魂、融合共富的坚实步伐,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展望未来,将着力构建“一核两心三区”的发展格局,重点打造红提农旅休闲区与侗族风情体验区,矢志到2032年实现红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亿元。这片浸润着千年侗韵的沃土,正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时代华章。
来源:新湖南 作者:龙宪智 李永龙 龙斌 编辑:贺晨欣 审核:沈序春 |